關于古代近視這個問題,我們都有同樣的疑惑,他們視力模糊了該怎么辦,如果是視力輕度下降還能保證日常生活方便,如果是視力嚴重退化的情況下,那可就不一樣了,影響讀書寫字不說,就連平時生活都成了苦惱。那么,古人近視了,是怎么解決視力矯正這個問題的呢?
近視是什么時期增多的?
我們知道近視眼的一個很大群體,且每個年齡段的近視人群都是不小的占比,包括我們古代文人墨客都在詩句中都描述出被近視折磨的痛苦。唐姚在《武功縣閑居》一詩中這樣寫道:“薄書銷眼力,杯酒耗心神”,古人們廢寢忘食的讀書,用眼過度,導致近視眼的出現(xiàn)。像唐宋時期幾乎大多數(shù)文化名人都被視力問題所困擾,比如杜甫、王安石,也曾感嘆“老年花似霧中看”??梢妼τ谝暳ο陆档睦Щ笫歉胖两穸家恢贝嬖诘?,特別是在古代娛樂項目單一,閱讀跟學習占據(jù)生活大部分時間的時代,對于視力矯正是相當迫切,而他們認為矯正視力最好的辦法,就是讓眼睛充分得到休息,劉禹錫就建議減少閱讀以保護和恢復視力,他在《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》詩中提出:“減書存眼力,省事養(yǎng)心王”。
叆叇的出現(xiàn),拯救了“目盲”群體
為了解決近視這一問題,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中必須為目盲者開辟一條復明道路。據(jù)有關專家分析,戰(zhàn)國時期的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,對于治療近視眼,已經(jīng)用上了針灸療法。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方》中提出的矯正視力的藥方多達71方。其中有一種叫“神曲丸”的能夠“主明目,百歲可讀注書方等治療記載。
可要實在治不好呢?除了藥物和偏方外,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其他輔助工具。例如南宋時期我國出現(xiàn)的雙鏡片老花鏡,稱為叆叇,叆叇是怎么問世的呢?歷史上有一位是非婆子史沆,她是個近視眼,導致看斷案文書很是模糊,她就想了辦法,取水晶,磨成鏡,放到眼睛跟前,就能看清了。而這個水晶磨成的鏡子,古書當中,就稱之為叆叇。它外形跟現(xiàn)在的眼鏡接近。這種眼鏡的鏡框用木片或牛角制成,中間有橫梁架在鼻子上,但沒有鏡腿,使用者將鏡框上的細繩系于腦后。
總結下來,殷商時就有近視眼,戰(zhàn)國時就有了詳細的預防治療方法。北宋時有了類似于放大鏡的叆叇,明朝有了眼鏡,但自從有眼鏡之后,近視眼好像越來越多了。
從古至今,近視人群仍在增長
時至今日,走到大街上,特別中小學門口,十個人當中,都有五六個戴著眼鏡。而科學日益發(fā)達的今天,雖然近視矯正技術越來越純熟,但近視人數(shù)仍在大幅增加。目前,矯治近視最常見的是框架眼鏡、RGP、角膜塑形鏡以及近視手術,而近視越早干預,效果越為顯著。
例如:年紀在8-18歲近視患者,佩戴角膜塑形鏡是比較有效控制近視度數(shù)加深的方式,它通過鏡片對眼睛按壓的形式,改變角膜形狀,使角膜恢復到正常生理狀態(tài),達到第二天不佩戴眼鏡也能擁有正常裸眼視力效果,從而延緩近視度數(shù)增長。到了可以做近視手術的年紀,且滿足手術條件的人群,可根據(jù)檢查結果,結合醫(yī)生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近視手術來“徹底”擺脫近視苦惱。
近視防護不可松懈
雖然治療近視辦法不少,但原始視力始終要比后期干預過的視力更好。所以日常用眼習慣也需做好,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(chǎn)品,看書寫字時,與書本保持一定距離,不定時遠眺,調(diào)節(jié)視疲勞,避免用眼過度。同時,在飲食上也需要注意少吃甜食,研究表明,攝入大量糖分會使體內(nèi)血液環(huán)境呈酸性,造成血鈣減少,減弱眼球壁的堅韌性,使眼軸更容易被伸長,引起軸性近視發(fā)生或者近視度數(shù)加深。因此,從飲食方面多攝入一些有利于促進眼睛健康發(fā)育的食物,如富含維生素A,C的水果,如獼猴桃,藍莓等。個人體制好壞對近視的抑制能力是很重要的。確保飲食均衡,增強身體體質(zhì)是必不可少的。